彝族年,彝語稱為“庫斯”,“庫”即年、“斯”即新,意思是新年,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?!皫焖埂币话氵x定在農歷10月,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。彝族年為3天。彝族年的頭夜叫“覺羅基”,過年第一天叫“庫斯”,第二天叫“朵博”,第三天叫“阿普機”。彝族聚居的村寨,從農歷10月16日開始擇吉日過彝歷年到30日完。
由于各地擇吉日的差異,公歷時間有的在上旬,有的在中旬,有的在下旬。各村寨過3天彝歷年。所以有著彝歷年過一個月的詮釋。彝歷年帶有慶祝當年、祭祀祖先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,六畜興旺,萬事如意。
為什么在農歷十月過年?相傳有兩種原因,一是彝族歷史上有十個月為一年的歷算。按這歷法計算,十月份為年終歲首,正當過年,故習慣上又稱“過十月年”。二是因這個時候,彝族地區莊稼收割完了,五谷豐登了,農事空閑,正宜過年。
彝族年像漢族的春節一樣,是一年中最喜氣,最令人向往的節日。彝族年有很多傳統的規矩,主要有:過年前一個月,就準備好一壇蕎麥甘酒。過年前三天,各戶人家都要劈夠過年三天燒的柴禾,備夠吃的米面、鹽巴、豆花等。在過年前一天上午,每戶人家把屋內外、院子周圍打掃干凈,以表示除舊迎新。
同時,每家在門口前放一堆柴禾,以便過年時點火薰煙。據說,這是象征迎接祖先回來過年。大年三十天剛破曉,各家各戶在簡易坑灶內點燃篝火,燒著燙豬水等待殺年豬的小伙們到來。殺年豬時要分長幼,先從長輩和年長人家的豬殺起。殺豬的人到來時,主人家向他們敬上“殺豬酒”,彝語叫“烏色志”,彝族人民最愛看年豬的心、膽、胰腺、尿泡等臟腑。心代替來年的氣候,捏起質地硬者說明來年天旱,質地軟說明來年無澇;膽和胰腺代替來年主人的吉兆,膽液不多也不少和胰腺體無跡象是表示來年主人家吉祥如意,反之就有不吉祥的事;尿泡代替來年的莊稼,泡內尿多為來年糧豐,少就為歉收。剖好年豬后,首先割點舌苔、背溜、肝子、腰子等,燒來溶在木碗里,放到供祖靈的火塘上方的壁頭吊板上敬獻祖靈。開始煮肉烹飪團年,吃過團年飯后,就讓孩子們給沒有殺豬的人家送去煮熟的肉和飯。
晚上全家人就坐在火塘旁,叫作“陪祖”或“守夜”,長者講述舊社會的苦難與新社會的甜美,同時還述說很多做人的道理。
大年初一早上,人們穿上節日盛裝,成群結隊到各家祝賀,恭賀新禧。每到一家,工人都以坨坨肉、碗碗酒相待,彝語叫“志依博”。
割豬蹄給娃娃們拿到山上玩壩子。大人陪他們燃起篝火,指導他們將豬蹄不分你我地拋進火中燒熟后,你一塊,我一坨地掏出來吃,以從小養成團結友愛的道德風尚。
青年人要在寨邊的坡上唱歌跳舞彈琴。過后,小伙子們牽出駿馬在寨邊壩上賽馬。全寨男女老幼都去看賽馬。馬蹄聲、揮鞭聲、喝彩聲交織在一起,匯成沖天的音響,把年節的氣氛推向高潮。賽馬結束,小伙子們又進行摔跤比賽,讓自己得到鍛煉、讓大家得到歡樂。
過年,是姑娘、小伙子社交的最好時機。小伙子身著鑲著花邊的黑色窄袖斜襟上衣、多褶寬褲腳長褲,頭包數丈長的青、藍布帕,左前方扎一“英雄結”,左耳戴綴紅絲線的紅、黃大耳珠,修面無須,威武英俊。姑娘們穿鑲邊繡花大襟上衣和鑲有多層色布的白褶長裙,端莊秀麗。大家相聚,隨樂起舞,盡情盡興。轉“磨秋”、“蹲斗”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,“磨秋”類似漢族的轉壓板。選用直徑50厘米、高1米、頂端稍小的木柱,取一條相同直徑的6米長的橫木,中間鑿一個圓洞,兩端各坐重量相當的一人或二人。落地一方用腳蹬地,使桿旋轉,隨即做卷身、翻滾、騎桿等動作,十分優美麗又驚險。"蹲斗"彝語叫"瓦布吉則",雄雞斗架之意。比賽雙方兩手合攏于胸前,呈半蹲狀態,用肩相撞,手、臂先著地者為輸,賽馬、射箭、角力等活功為節日增添了更加活躍的氣氛。
在年節中,寨里人愛吃“團圓飯”,從這家吃到那家,又從那家耍到這家,來來往往,歡歡樂樂,化解平時的氣惱,加強鄰里之間的團結友愛,要是外民族人路過寨邊,將被拉住同大家吃夠喝足酒醉飯飽后,實在挽留不住才讓其上路。
年節的最后一晚,全家人圍坐在火塘邊。上半夜,大人們認真吸取過去生產生活中的經驗教訓,精心策劃來年的生產生活藍圖。下半夜,家長叫孩子們端上裝有一把玉米、一把豆子、一把豆兒、一把燕麥的小簸簸到院壩,將玉米、豆子、豆兒、燕麥向東、南、西、北往上簸起,同時學馬叫、學豬叫、學牛叫,學羊叫,學雞叫,并大聲呼喚馬、牛、羊、豬、雞等牲畜。然后把簸里的玉米、豆子、豆兒、燕麥撒進畜圈里,以示來年六畜興旺。
公雞報曉后,外寨他鄉嫁來的婦女,就帶上娃娃,背上過年豬頭、燕麥糌粑、雞蛋和一壇蕎麥酒,爭先回娘家拜年。其他需要走親訪友的人也在此時動身,以圖吉利。
貴公網安備 52010302000456號
黔ICP備20000336號-1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